首页
搜索 搜索
快讯 >

深圳“三弹”连发!剑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023-08-07 21:11:13 证券时报
深圳在创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上再发力!

日前,《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共三份文件已经深圳市委、市政府同意并正式印发。

自2018年以来,深圳明确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截至目前已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今年7月,深圳还发布《深圳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推出100项重点任务,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数据显示,深圳市商事主体达到405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连续3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资料图片)

推广“外部直投+贷款”模式

《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从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提升要素保障服务水平等方面为中小企业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

其中,市场准入制度方面,支持跨国企业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设立财资中心,为企业海外经营活动提供服务。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在优化企业登记与退出服务上,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通过庭外重组、和解提出债权债务解决方案,提高破产重整、破产和解成功率。

此外,在土地要素支持上,大力实施“工业上楼”计划,每年提供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空间。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土地整备,到2025年整备工业用地约15平方公里。

《方案》还提出了多条措施便利企业获取资本要素。如,推广线上批量化“见投即贷”的“外部直投+贷款”模式。争取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落地,培育发展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市场。2024年建立中小企业应急转贷机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缓解归还到期银行贷款难题。2024年制定金融支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政策,提升金融精准支持供应链能力。深入开展“首贷户”培育工程,到2025年累计新增首贷户不少于5万家。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入池门槛、提高补偿比例,2025年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提升至18%。

推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

法治环境是企业发展最坚实的保障。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从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推进规范文明监管执法、推进严格公正高效司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法治保障。

其中,在完善营商环境制度方面,《方案》提出,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争取支持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立法,开展创业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优化营商环境法规的修改工作,完善投资者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规制度。

推进域内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探索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协同机制,完善域外法适用的规则、标准与程序,平等保障跨境商事主体合法权益。推进深港澳规则衔接,完善内地与港澳诉讼调解对接、调解协议互认执行机制。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方面,2024年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防范和协调解决机制,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质物处置模式。

在服务保障破产事务办理上,充分发挥办理破产事务的府院联动机制和管理人作用,建立小微企业快速清算和快速重整机制。2024年建立完善个人破产事务管理业务标准、个人破产管理人履职指导和监督管理制度。

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

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规模达40亿美元以上

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则从创建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创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国际服务体系、创建高标准投资贸易保障机制等方面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其中,《方案》提出,要增强金融市场国际化功能。携手香港推进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建设,建立健全对接港澳的开放型新体制和跨境合作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和完备的金融服务产业链条。吸引集聚高能级金融总部和持牌机构。推进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收入境内使用便利化,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合作和跨境使用。

此外,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方案》提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负面清单之外内外资一致管理。全面清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不符的规定,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发展领域,支持设立外资研发机构。落实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等政策。2025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到40亿美元以上。

责编:叶舒筠

校对:祝甜婷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