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沈阳】瞭望丨点亮沈阳文韵
◇今年是沈阳故宫历史上开放展厅最多的时期,也是对外展出文物最多的时期
沈阳故宫鸟瞰(2023年 4月 30日摄)杨青摄/ 本刊
(资料图)
行走沈阳,现代化都市气息扑面而来。不经意的一次回眸,也许会邂逅青砖包砌的宏伟角楼和树荫掩映下的一座座古建筑。
沈阳有着7200多年文化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中华文明悠远厚重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
古老与现代相映之间,沈阳这座文韵悠远的古城,正不断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沈阳故宫更加开放
沈河区沈阳路171号。
一场暴雨过后,少了些许夏日的燥热。雨水洗刷过的沈阳故宫,红墙绿瓦金琉璃,在阳光下熠熠闪烁。这座静候了近400个春秋的宫殿群落,娓娓诉说着城市的过往。
推开一扇近400岁高龄的朱红宫门,走到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大政殿前,仰望眼前这座庄严的八角重檐亭式建筑,历史恍若重现。
沈阳故宫不仅是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位皇帝使用的宫殿,还是清朝入关后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四位皇帝东巡祭祖驻跸的行宫,更是珍藏清代皇家珍宝的重要场所。1743年,乾隆帝东巡盛京谒陵写就《盛京赋》,3000多字的《盛京赋》,道不尽乾隆皇帝对沈阳的热爱。
“与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体现的民族特色不尽相同。宫和殿的高低位置恰恰相反,沈阳故宫是宫高殿低,北京故宫则是殿高宫低;琉璃瓦的颜色也有所差异,沈阳故宫的殿顶铺黄色琉璃瓦镶绿剪边,不同于北京故宫的黄色琉璃瓦……”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郑庆伟对我国这两大宫殿建筑群的不同特色娓娓道来。
在清代,曾经有近20万件的清宫御用物品和内府秘籍,从北京移送这里贮藏。沈阳故宫是与北京宫苑、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目前,沈阳故宫开放的展厅超过50个,是历史上开放展厅最多的时期,也是对外展出文物最多的时期。“文物之美,不应束之高阁、养在深闺,而是应为群众所知所爱。”郑庆伟说。
今天的沈阳故宫不仅从昔日的皇家宫殿,变身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频频上新的文创产品还让这里成为一座国潮风尚体验馆。
尝一口神兽“甪端”慕斯蛋糕、捧一杯“政殿之宝”特色咖啡、把玩着刚刚购买的文创摆件“紫气东来炭雕匾”,拿出手机拍一张,红墙绿瓦为背景,一张“宫味儿”十足的照片就诞生了。在沈阳故宫斯文门外的清文化元素主题咖啡馆,这样的“打卡”方式已成常态。“不仅能把文物‘吃进肚’,还能‘带回家’,平日冷冰冰的文物活起来了。”游客赵嫒滢说。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克斌说,由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组成的“一宫两陵”不仅是璀璨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这座城市厚重积淀的核心支撑。推广“一宫两陵”文化品牌和保护文物建筑同样重要。历史留给沈阳的丰富遗存理应成为这座城市精神的守护者。
工业遗存变身文创园
走进铁西区的红梅文创园,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活力四射的Livehouse、风格独特的发酵艺术中心、创意十足的味觉博物馆均坐落于此。全年不间断的音乐演出、艺术展览以及文创市集活动,让这里成为文艺爱好者的精神栖息地。园区内的商业街区里,网红餐厅、甜品店、咖啡店、手作店、买手店,赋予了生活更多的休闲方式。
“逛不够,根本逛不够!”从北京来沈阳访友的丁莹告诉记者,“很难想象艺术气息浓厚的文创园,竟是由原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厂房改造成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沈阳是一座“硬汉”般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沈阳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铁西区曾聚集了一批“大国重器”。这里诞生了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等新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第一”。它们承载着光辉的城市记忆。遗憾的是,从2003年开始,铁西区因大批工业厂区搬迁、关停、闲置,一度成为工业“锈带”。
近年来,“硬汉”开始散发出浓浓的艺术气息。铁西区着重利用丰富的工业遗产,挖掘百年工业文化,打造功能与情景交融的城市文化新地标,规划的70万平方米工业遗产区,已开发利用约45万平方米。
当年的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今天是1905文化创意园;当年的沈阳东贸库,今天是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当年的沈阳砂布厂,今天是铁锚文创园……沈阳多处工业遗产被“唤醒”,不仅成为传承工业精神的载体,也成为人们了解沈阳工业发展和人文历史的窗口。
沈阳建筑大学教授陈伯超说,一个成功的文创园,要通过内在的文化交融进行产业孵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沈阳城内工业遗存的“脱胎换骨”满足了人们对公共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是城市更新和文脉传承的一种新途径。
考古勘探前置保护城市文脉
马贝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壶、杨官屯汉代遗址出土的陶水管、乐业街西辽代遗址出土的玉佛首……6月10日在沈阳博物馆开幕的“考古沈阳——新时代沈阳基建考古成果展”上,一件件出土于不同时期的文物珍品展示着新时代沈阳基建考古取得的重大成果,实证着这座城市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展厅中,一件汉代的“千秋万岁”瓦当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它的出土曾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这件汉代瓦当出土于浑南区的上马遗址,是沈阳新时代基建考古极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2019年,考古人员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了这处遗址,并于次年开展了对该遗址的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考古发现汉代院落式高台建筑1处,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特别是遗址内出土的近20块“千秋万岁”瓦当,使其成为沈阳地区出土“千秋万岁”瓦当数量最多的一处汉代遗址。
2019年,沈阳出台了《沈阳市工程建设项目考古勘探管理办法(试行)》,成为东北地区最早实现考古勘探前置的城市。
“在进行土地收储时,要先开展考古工作。”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丛丽莉说,城市发展,一边是未来,一边是历史,两者不可偏废。坚持“先考古后出让”,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速度,也体现了保护城市文脉的温度。
2020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深入开展了浑南区上马遗址、沈河区中心里遗址、福胜门瓮城遗址和铁西区马贝遗址等24项配合性考古发掘工作,揭示出沈阳地区青铜时代、汉代、辽代和清代等重要历史遗存。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刘克斌说,下一步,沈阳将把更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进行创新性结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被看见、被激活。
记者 赵洪南